中華家風 > 家信家規 > 正文
“我祖系始遷于茲,以忠孝傳家,子孫卑職卑昌,人丁數十萬。自家乘一修,賴先哲為我族立下《家訓》《家戒》。現解讀傳世,以啟迪來者。”
雪峰山區,沅江之畔,湖南省溆浦縣,7月8日,來自各地近200余位唐氏世椿公后代齊聚于黃茅園鎮。以“忠、孝”為標準,表彰家族10名“孝、德、賢”模范。
跨黃河、渡長江,跋涉千里,從太原遷徙而來。南與北、古與今,時空在唐氏宗祠交織。
千年家族,古老的家風,至今依然吹拂。
傳
農歷六月初六,是傳統的天貺節(曬譜節)。一場夏雨,落到黃茅園鎮,唐氏宗祠內,族人齊聚,追憶先祖“創業”的艱辛歲月。
“先祖世椿公本是太原人,隨宋朝南遷,定居溆浦到現在,已經有千年左右。”81歲的唐邡林,曾是中華唐氏文化研究會兩屆副會長,對于家族歷史,早已了然于心。
唐邡林介紹,祖先南遷的首站,本是在廣西,輾轉到溆浦,流經多地后,才定居黃茅園鎮。隨后,在幾代人的努力下,在山間開墾出一萬多畝田地。
彼時的唐氏族人,只有唐世椿一家老小。近千年過去,此時的唐氏家族,在黃茅園鎮便有2萬多人。
清嘉慶年間,唐幫臺給族人制定下家訓、家戒。以忠、孝傳家,以期家族昌盛。如今的唐氏宗祠內,先祖牌位兩旁,家訓、家戒懸掛高墻。
黃茅園鎮,溆浦縣的南大門,古稱金鄜鄉。在黃茅園鎮不到15平方公里的地方,就有各姓氏宗祠23座,歷史悠久,文化底蘊深厚。
抗日戰爭時期,在唐氏家風的熏陶下,唐氏家族英勇抗戰。1945年,在中日最后一戰——雪峰山會戰中,400余名唐氏族人在黃茅園鎮阻擊前往芷江的日軍,不少族人在戰爭中犧牲。
“倡孝、倡悌、戒賭、慎酒、戒盜、戒毒。”在之后的200多年間,家訓、家戒根據時代發展,煥發出新的生命力。
承
娘屋乖姣女,婆家賢孝媳的李玉萍。
身在新疆,心系家鄉,為宗祠建設慷慨樂捐的唐必建。
牢記“以順為孝”祖訓,侍奉母親數十年如一日的唐湘中夫婦。
……
他們雖年紀不同,性別各異,所在地也各不一樣,但卻有個相同的身份——唐氏世椿公后代。
“通過對十戶‘孝、德、賢’典范的表彰與宣傳,對引領族人積極向善有著重要的意義。”中華唐氏世椿公理事會理事長唐剛成表示,此舉希望使宗親關系更加密切,更加融合,增加宗親凝聚力,傳承家族優良傳統,使唐氏子孫成為孝雙親,愛同胞,睦夫婦,親宗族,勤學習,守法紀,重修養,善持家的“孝、德、賢”典范。
唐剛成介紹,多年來的土耕農種,黃茅園鎮經濟并不發達。唐氏宗親齊心協力,改善生活,先后成立溆浦縣晉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。下屬子公司有晉陽農業專業合作社、晉陽荷花園、晉陽石業,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,建起了晉陽幼兒園。
修建公路,助學及村部改造;精準扶貧,與20多個村結成幫扶對子,解決100余人的貧困人員就業;每年用于幼兒園的補貼,便需2萬余元。幾年來,唐氏族人累計捐獻資金近百萬元,其中救濟貧困群眾十多戶。
“公司成立之初,章程里就規定每年拿出5%的利潤用于公益事業和兒童助學金,幫助貧困戶。”唐剛成說。
推薦
08-05 09:18
07-08 09:22